本系简介

中文系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中文学科发轫于南洋公学肇造之始的1897年,第一批师范生多为举人、廪生和贡生,教习也都是饱学之士。1901年,开设特班,1908年,创办国文系,其间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蔡元培、唐文治、沈曾植、李叔同、蒋梦麟、谢无量、黄炎培、邹韬奋、辜鸿铭、吴梅、马衡、叶楚伧等,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也为上海交通大学中文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学科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大学中文学科的发展一度中断。经过多次调整与改革,1985年新建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和文学艺术系,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3年,中国语言文学系重建,同年开始招收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建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获准设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完备体系。

中文系在岗教师42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外著名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资深教授2人,讲席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长聘教授5人,学科带头人1人,外籍及港台教师1人,9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海外名校学术经历。

中文系立足本土,追求原创,各二级学科业已建构起各自的学术优势,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国际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文艺,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涉及抗疫、环保、性别、诗学、电影、传记、跨文化等领域的前沿性、原创性问题。该学科方向提出“现代传记学”概念,将传记从文学、史学中独立出来,并且创办了大中华地区唯一的传记学术刊物——中英双语《现代传记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聚焦经典作家作品,以新视角、新方法,对百年来经典作家作品进行重新阐释,开掘出新的思想与艺术空间,提出“抗日正面战场文学”“新文学手稿学”等概念,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文学人类学学科以四重证据法探寻“玉石之路”,积极开展田野调查,深度发掘华夏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先后提出玉成中国”“玄玉时代等观点,建构本土文化意义的大小传统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史实考辨,寻找古代松江地域文化与近现代文学萌生成长的历史现场。同时通过中国传统不同话语之间的对照,以至中西文化若干面向的比较,进行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为学界提供了崭新的诠释视野。文艺学学科注重近现代中西文艺思潮的对照研究,以及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语言文字学科则聚焦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域外汉语汉字文献的训诂学、文字学研究,并且提出了“东亚玉篇学”理论,构建了域外汉字研究的新范式。

目前,中文系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基金60项,各二级学科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馆奖、中国作家协会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若干项。多位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担任国内国际权威期刊编委等。

教学方面,中文系教师担任着汉语言文学本科、研究生的专业课和全校通识教育课的多重教学任务。截至202210月,已建成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5门,上海交通大学优质通识课程6门、一流本科课程6门,新华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教育部新文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项,上海高校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出版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1本。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文系注重国际化合作,现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女子昭和大学等世界名校建立科研合作联系。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具备了前沿性、国际性和跨学科性,部分二级学科方向已在国内甚至国际学界居于前列,并得到广泛认可。围绕建设目标,中文系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引进国内外著名学者,加强高端师资队伍建设。电影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张英进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锡荣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也加盟了本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正以宽广的胸怀,热诚欢迎国内外英才加盟,以昂扬奋进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