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武

长聘教授

联系方式:wenxuewu1968@sjtu.edu.cn

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简历:

文学武,男,1968年3月生。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1997年3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供职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其间于1998年4月至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轮岗。1999年9月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0年12月31日晋升副教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台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

著作:

1.《风雨中的野百合》(独著,专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6万字。

2.《京派小说研究》(独著,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30万字。

3.《革命时代的文学叙事和话语》(独著,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2万字。(获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基金资助)

4.《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独著,专著),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23万字。

5、《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化》,(合著,专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独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0万字。

7.《港台文学名家名作鉴赏》(教材,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20世纪中国文学大辞典》(合作,陈鸣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国新诗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译著:

1.《为女人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伦纳德·伯恩斯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激发创意灵感的咖啡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4.《团队创意的咖啡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5、《新设计的对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发明专利:

上海交通大学华山国际奖教金(2009

上海交通大学烛光教学一等奖(2009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20022012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9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三等奖(2012

其他:

学术兼职:

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学术论文:

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新文学史料》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A类权威期刊4篇,CSSCI期刊60余篇

1、《各具异彩的文学景观——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比较论》,《文学评论》, A类,1998年第4期。

2、《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文学评论》,A类,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摘要。

3、《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评论》,A类,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4、《红色文艺光环下的丁玲解读》,《文学评论》,A类,201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论京派小说的文体特征》,《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6、《梁宗岱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现代性》,《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7、《论京派小说的审美理论空间》,《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5期摘要。

8、《跨越异域的彩虹:瓦雷里与中国现代纯诗理论》,《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摘要。

9、《红色经典是怎样生成的》,《学术月刊》,2016年第7期。

10、《李长之〈鲁迅批判〉与中国现代独立学术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11、《论梁宗岱文学批评的个性》,《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12、《〈大众文艺丛刊〉事件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救赎》,《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13、《汪曾祺与五四文学》(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14、《叶公超与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15、《接受和疏离:李健吾与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3期。

16、《〈学文〉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

17、《水星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空间的开创》,《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8、《瓦雷里与梁宗岱诗学理论建构》,《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19、《从政治审美到人性审美》,《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年第7期复印。

20、《叶公超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建构》,《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6期摘要。

21、《海外学者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想像》,《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22.《论京派小说的人性思想》,《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23. 《沈从文文学批评论》,《云南社会科学》(第一作者),2001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

24.  《论〈野草〉研究(1981——2001)》,《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8期。

25.《战后台湾光复初期对鲁迅的传播和研究——以〈台湾文化〉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4期。

26、《李健吾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左翼文学》,《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8期。

27.《梁宗岱与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 2013年第7期。

28、《女性革命炼狱:丁玲与陈学昭人生道路比较》,《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29.《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

30.《梁宗岱诗学与中国艺术精神》(第一作者),《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31.《朱光潜与京派文学》,《浙江学刊》,2012年第2期。

32.《京派小说与中国艺术精神》,《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33.《论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态》,《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4.《梁宗岱与中西诗学精神》,《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35.《鲁迅学研究的一部力作》,《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36.《论骆宾基小说创作的审美心理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

37.《现代主义与〈野草〉创作中的接受心理》,《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4期。

38.《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5期。

39、《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8期。

40.《战争夹缝中的现代性追求》,《晋阳学刊》,2011年第1期。

41.《中国左翼文人传记写作研究》,《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

42、《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当代意义》,《南方文坛》,201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4年转摘。

43.《文化家园的依恋》,《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44.《论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

45.《论汪曾祺的湘西散文系列》,《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6.《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江淮论坛》,2000年第2期。

47. 《梁宗岱、李健吾文学批评比较论》,《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48.《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个性》,《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

49.《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2期摘要。

50. 《李健吾、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3期。

51.《京派小说与中国文化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52.《中国传统批评的创造性转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1期摘要。

53.《叶公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

54.《汪曾祺的文学意义》,《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55.《论京派小说的人道情怀》(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56.《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学理论建构》,《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

57.《悬崖边上的树》,《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

58.《论京派小说的现代性意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

59.《此情可待成追忆》,《学海》,1999年第6期。

60.《大地之子的炽热情怀》(第二作者),《中国出版》,2009年第4期。

说明:以上论文未加以注明的均为本人独立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