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时贤

辜鸿铭

2020-11-13
(辜鸿铭像)


【生平资料】

辜汤生(1857—1928),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辜鸿铭到英国,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85年,辜鸿铭正式回国,并应邀入张之洞幕府,担任洋文案,深得器重。1905年,上海“黄浦浚治局”成立,辜鸿铭被聘为督办,在职三年。1910年1月,清廷列其为”游学专门一等”,赏给文科进士,位仅次严复,列第二。同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就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对西方文明进行尖锐深刻的批判,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

(吕蒙供稿)